2021年11月20-28日,37000cm威尼斯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海外学者经济学前沿课程——《中国政治经济学》系列专题课程。本次专题课程主讲人为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(SOAS,University of London)卢荻教授。
卢荻教授围绕中国经济“新常态”、国有企业改革、中国走出去以及新冠疫情四个主题分别展开课程。
在专题课程一中,围绕新常态的政治经济学,卢荻教授总结归纳现有文献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各种解释,提出其直接原因是投资增长停滞,具体可分为两个方面:一是产能过剩,二是生产部门(相对)利润率下降。综合现有文献对该问题的研究之后,卢荻教授得出与现实情况相一致的结论,即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以及之前向黄金时代模式趋同的方向,整体的方向取决于两种趋势的竞争,一个是生产性主导的模式,另一个是投机性主导的模式,两者之间负向的竞争主导了中国经济从2000-2012年向黄金时代模式趋同,也主导了之后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变革方向。
在专题课程二中,卢荻教授在“退出、呼吁与忠诚”的框架下提出自己的观点。中国国有企业的体制,相对于非国有企业,蕴含着更高程度的长期导向或固定特性,而理论上可以判断,长期导向特性往往有利于促进生产性效率提升,但同时对资源配置效率有负面影响。这两种影响相互抵消之后的业绩表现,或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相对效率表现,往往取决于企业的运作环境,也即取决于企业体制特性与整体经济变革模式是否匹配。
在专题课程三中,卢荻教授探讨中国“走出去”对世界发展影响的各个重要方面,聚焦于两个核心论题——“中国恶化发展中世界的去工业化趋势”论、“中国压低发展中世界工人阶级的劳动条件”论。他认为现有的文献往往聚焦于市场竞争,从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立场看,更根本的问题是价值的创造和分配,表现为对工业化和资本积累的推动作用,生产性投资的差异既关乎内部的政治经济环境,也是世界范围的经济金融化趋势挤占生产性投资使然。
课程专题四围绕当下热点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展开,卢荻教授指出,新冠肺炎作为全球瘟疫,其应对始终有赖于强有力和迅速的集体行动,这对世界各国的公共治理能力和基本政治经济制度构成系统性挑战。从瘟疫爆发以来的实际经验看,迄今中国的应对是一种“严厉模式”,而美国的疏懒应对则形成一种“松散模式”,它们构成了世界范围种种应对模式的两极。他以阿尔伯特·赫希曼的“退出、呼吁和忠诚”框架为理论基础,揭示西方关于中美比较的主流论述所依赖的阿马蒂亚·森的“信息透明至上”理论的局限,从而对所谓“自由民主与威权主义”二元对立的霸权意识形态作出了批判。
本次系列专题课程共累计有来自校内外200多位师生参加,课程深刻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现实问题,为中国经济未来稳步前进提供了借鉴意义。授课后,卢荻教授与在线的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交流,进一步丰富了师生对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认识。同时,卢荻教授的课程也进一步开拓了师生们的国际视野,使得师生更加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对于世界上其他国家,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借鉴意义。